当前位置: 首页 > 创新团队

吉林森工集团

加入时间:2015-07-10

近年来,该团队在柏广新教授的带领下,先后承担了并完成了多项科研项目,其中完成的国家林业局科研项目—《林木市场理论的提出与探讨》,为我国商品林经营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新的方向,该研究成果获得了吉林省社会科学一等奖;完成的《长白山林区中幼龄天然林优化抚育经营技术研究》获得了吉林省科技成果,该成果为长白山重点国有林区科学经营森林提供了技术支撑。

从2011年开始,该团队承担了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长白山区天然林资源恢复及珍稀树种保护技术研究》,获得国家专项资金154万元,2014年6月,该项目顺利通过国家林业局组织的专项验收,并取得科技成果一项。该项目形成的天然林资源动态变化及评估技术、长白山杨桦林、蒙古栎林生态恢复技术、红松、水曲柳树种资源保护技术等核心技术在吉林森工集团露水河林业局得到了试验示范并得到初步应用。该项目在露水河林业局,建立了长白山典型退化天然林-杨桦林、蒙古栎林生态恢复示范区合计76ha。通过3年的试验,林下更新的主要阔叶树种幼苗幼树的数量提高了60%,基本达到了林分更新和恢复的要求;以蒙古栎为主的单优群落得到一定的改善,次林层中红松、水曲柳等原始阔叶红松林中的常见树种的优势度得到明显的提高,林下更新层中,幼苗的成活率达到86%以上。本项目在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试验林场太平施业区建立了红松、水曲柳树种资源保护示范区50公顷。采用开敞度1.0处理后,红松地上部分生物量分别比开敞度1. 5、2. 0 处理和对照高出100%、64% 和80%,林分增产效果明显。本项目在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水曲柳天然林20公顷进行单株定向培育研究。以目标树为中心,对周围的其它树种以及灌木进行割除抚育,抚育面积接近树冠大小。幼龄林、中龄林抚育分别提高胸径21.8%和20.6%。单株定向抚育有效提高天然林中水曲柳的生长。

项目实施过程中,形成的试验示范区,形成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露水河林业局建立的长白山典型退化天然林-杨桦林、蒙古栎林生态恢复示范区,示范区内主要阔叶树种幼苗幼树的数量提高了60%,红松、水曲柳、紫椴、色木槭、榆树等原始阔叶红松林中的常见树种的优势度得到明显的提高,林地生产力明显提高,可以显著增加林地收入。在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试验林场太平施业区建立了红松、水曲柳树种资源保护示范区,林分增产效果明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

项目形成的天然林资源动态变化及评估技术在露水河林业局森林认证工作得到了应用,为该局森林经营规划、高保护价值森林判定提供了技术支持,节省设计调查费用100万元以上。项目形成的森林经营决策支持系统在露水河林业局实施国家林业局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工作中得到了初步应用,由于系统紧密结合林业局生产管理实际,因此在林业局的设计处、营林处、资源处、生产处、林场等部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大大改变了原来以图纸、图表等的数据管理和查询模式,提高了管理的效率,降低了成本。

该成果推广应用前景也十分广阔。一是成果应用范围广泛。长白山区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天然生态屏障和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过去单独为取得木材的采伐作业方式,使长白山区的天然林资源遭到了严重破坏,大面积不科学的森林采伐使各种灾难接踵而至, 造成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因此改变传统的森林经营方式,从林分和景观水平上研究天然林资源恢复及珍稀树种保护技术,对于从整体上保护和利用天然林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确保森林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成果推广应用的领域广泛,潜力巨大。

二是实现了天然林资源监测和管理的信息化。目前国有林业局森林资源数据管理还是以单个的excel数据库和纸质图件资料为基础,数据更新慢。10年一次的森林二类调查严重影响了森林资源数据的管理,使得从林分和景观尺度上监测森林资源变得更加困难。本项目通过构建森林经营决策支持系统,实现了森林资源信息化、数据管理的精准化和决策的科学化,在局部促进了传统林业向数字林业的转变,为长白山地区的数字化林业应用提供了范例。

三是解决了关键技术问题。本项目针对长白山区广泛存在的次生林类型,建立了以生态关键种更新为中心的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和珍稀树种资源保护的科学方法,从物种保护、退化林恢复、天然林资源监测评估等方面提出了长白山区天然林可持续经营利用技术模式,解决了森林保护和利用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并通过森林经营决策支持系统,实现在景观尺度上规划、林分尺度上决策的有机结合,可满足长白山区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本项目形成的长白山区天然林资源恢复及珍稀树种保护技术体系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