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传统的猪瘟病毒(CSFV)E2糖蛋白是诱导抗体失效和保护性免疫的主要因素。E2介导毒素吸附到靶细胞上,掩盖了与病毒毒性相关的遗传因素。CSFVE2还包括在829和837之间能被单克隆抗体(mAb)WH303识别的残留离散抗原决定基(TAVSPTTLR),可用来区分CSFV,和相关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和边界病病毒(BDV)。在本发明中,一种CSFV感染的BICv无性繁殖植株被用来逐步使单克隆抗体抗原表位的猪瘟病毒E2WH303向BVDV株NADL素E2(TSFNMDTLA)同源的氨基酸序列转变。由此产生的病毒异变体T1v(TSFSPTTLR),T2v(TSFNPTTLR),T3v(TSFNMTTLR)在体内表现出了与那些母体BICv相似的特征,异变体T4v(TSFNMDTLR)andT5v(TSFNMDTLA)表现出了病毒产量的10倍减少,相较于母体BICv来说牙斑尺寸也有明显的下降。与WH303的免疫组织化学反应性只在T3v,T4vandT5v丢失。有趣的是,WH303抗原决定基的逐渐突变体对猪瘟病毒有一个衰减作用,其中异变体T1v,T2vorT3v诱导温和但却致命的CSF,T4v只诱导轻微和短暂的临床疾病,T5v不诱导疾病。T4v或T5v病毒感染的猪会表现为在扁桃体,引流淋巴结,脾,肾,病毒复制减少,并在病毒脱落中有显著减少。最后,T5v感染的动物在T5v二次接种后3或21天能够与毒性布雷西亚病毒抗衡,从而使其在这种临床疾病上受到保护。这些结果表明氨基酸残基的830-834E2决定猪CSFV病毒毒性,基于此的工程能够为合理设计CSF减毒疫苗提供基础。 |